医院文化建设重在提高职工人文素养发表时间:2016-04-25 13:48 医院文化建设重在提高职工人文素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一项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民生发展的障碍。由于区域医疗资源不公平现象,新闻媒体及社会舆论的偏激之辞,负面的医疗报道已掩盖了医务人员真实的工作状态,医生的工作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受以上众多因素的影响,部分群众对当今医疗工作极度不满。然而医务人员直接面对着形形色色的患者,个别患者很容易将这种不满情绪转嫁到医生身上,导致医务人员受伤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近期,国家卫生部启动了新一轮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面对着具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我国一方面实行医保全覆盖制度,另一方面医保付费制度的改革及医院内部机制改革对医院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群众就医需求的大幅增长,患者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医疗经营成本的不断上涨,医院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大,医院床位、人员编制紧缺,政府对医院投入严重不足等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的影响制约,使医院管理形势越来越严峻,管理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在医院管理工作中规范管理是基础,科学管理是关键,文化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最高层次,通过文化管理,可以鼓舞士气,凝聚人心,塑造医院品牌,从而达到促进医院整体管理效能的提升,实施文化管理,重视和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是首要任务。 医院文化建设是一个体系建设,我们要通过加强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一系列文化创建活动来不断完善和塑造医院品牌,对外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对内不断加强职工内在素质的提高。具体来说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就是要规范管理,制定员工工作纪律、行为规范、岗位职责等工作制度来指导约束职工的日常行为;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改善院容院貌、环境卫生,建立网站、设计院徽、院标、院歌等开发一些具有医院特色的文化产品,强化医院识别;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就是要用先进的文化理念来凝炼医院精神、服务宗旨、院训、发展战略,统一全体职工思想,塑造职工的核心价值观、经营价值观、职业价值观等,用先进文化塑造人、教化人、感染人、激励人,使全体职工形成文化共识和共同的价值理念,提高全体职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以上文化建设活动中,精神文化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而人是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文化素养是人的灵魂,所以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重在提高职工的人文素养。 医乃仁术,医生是仁爱之士,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称“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显而易见,医术中最为可贵的是医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作为现代医生,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素质和医学技术外,人文修养及哲学理念也是现代医生必备的素质,在某种程度上,人文修养甚至比专业素质和医学技术更为重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医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但是医学的发展也开始脱离人文,医生人文素养的整体水平令人担忧。主要表现为:(1)医学与病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医生越来越忽视病人的心理因素,不耐烦倾听病人的讲诉,只相信仪器设备与实验室检查结果,过度依赖药物与手术。(2)只顾局部不顾整体。随着临床专业的细分,造成“一科医生面对一个器官”的局面,忽视了病人的整体性与疾病的复杂性。(3)医学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由于政府对医院投入不足,医院的发展需要市场经济的支撑,经济指标是大多数医院的主要经营指标,医院有趋利经营的趋势。(4)医患关系紧张,这其中与社会大环境有关,也有一些人文因素,比如医生为了避免医疗纠纷,过多的强调和在意自我保护,患者的医疗期望值过高,对一些疾病造成的后果不能接受等,这些必然会造成医患之间的关系越走越远、互相不信任的因素进一步增多。 做医生要有一种发自骨子里对生命的尊重感,这句话道出了医学的职业特点和医生人文素养的应有境界。我认为不仅是临床一线医生,医、药、护、技、工勤人员都要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这样医院才能与患者建立和谐、互信的医患关系,共同构筑诚信医院价值体系。如何培养和提高职工的人文素养,我认为主要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将职业道德、思想品德、个人修养放在首位。 唐朝医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早就道出了做医生的真谛:一是要精,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二是要诚,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具有“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感同身受之情,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作为现代的一名医生,我们一定要将医家古训铭记于心,将其优良传统不断发扬光大。而今面对不容乐观的医疗环境,我们是人不是神,不苛求医生视病人如亲人,只要求大家将病人当作自己的熟人、朋友就行了,真诚对待病人,以自己的诚信、热情、严谨、理解、包容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接诊每一位患者,更加重视职业道德及思想品德建设,加强自身修养,做一名德才兼备的好医生。 二、不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吸收传统文化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医文化也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一方面要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学习,同时在工作之余,还要注重学习医学以外的知识,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理解。特别是加强对国学经典书籍及文学经典作品、哲学、历史的阅读,会使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情操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比如儒家思想对“忠、孝、悌、仁、义、智”等方面的阐述,对个人成长十分受用,对家庭、社会、工作、生活都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积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如音乐、绘画、书法等,培养良好的文学修养,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三、在日常医疗工作中彰显人文关怀。 医生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面对着的是患者,但是大多数医生经常是注重专业技术的提高,轻视人文素养的提升,往往忙于医疗工作,而无暇顾及人文素养的培育。此外,医生对检查设备的过度依赖,淡化了医患之间的人性化接触,对患者重疾病治疗,轻人文关怀,从而疏远了医患之间心与心的距离,也使医院品牌形象受到影响,阻碍了医院可持续发展。医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自身对服务理念、核心价值与患者关爱的认知程度有着直接的联系,医生要真正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将医院为患者提供的人性化服务内容,通过不断创新变制度约束为自觉形为习惯,使日常医疗工作中能够处处体现出医生的人文关怀。 四、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是提升人文素养的必然选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众对医生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医疗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处境。我们要努力成为“五家合一的医生”,即具有政治家的机敏,哲学家的思辨,文学家的幽默,艺术家的情趣,佛学家的慈悲。同时还要具有“三度”:科学的态度,儒雅的风度,大家的气度。科学的态度能督促我们在行医时严谨、勤奋、求是;儒雅的风度能提升我们的涵养;大家的气度让我们做到坦然无愧、坦然无惧、坦然无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以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培养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树立“以人为本、救死扶伤”的价值观、职业观等人文理念,做到爱岗敬业、协作奉献。 五、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明确提出“全社会应当尊重医师,医师依法履行职责,受法律保护”,目前医师人文素养水平不高,主要原因在医师和医院自身,但是社会大环境影响也至关重要。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当今社会出现一些不良现象,诸如官僚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等,轻者导致医生心理失衡,不愿意热心为病人服务,重者导致医生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进而重利轻义,出现收红包、吃回扣等不良现象。如果我们整个社会不正之风少一点,政府对医疗投入多一点,舆论宣传对医生关心一点、尊重一点,为医生合法执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将会对医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文化建设是一种战略资源,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它已经成为一个单位,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关键。我们要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不断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因为只有强大的、先进的文化支撑的医院,才是一个有希望和未来的医院。文化是人的灵魂,而同时具有先进的专业技术和人文情怀的人,才是医院真正的灵魂。 |